大明话事人 第654节
推荐阅读:在武侠世界开网吧[综武侠]、直男龙傲天招惹阴湿师弟后、以貌娶人后小侯爷后悔莫及、[三国同人] 金手指是看广告、[综武侠] 综穿带着王者系统当bKing、[排球少年同人] 研磨的好感好难刷、[七五同人] 鼠猫白老爷重生记、[综漫] 岩王帝君满世界捡钱包、飞升失败后,直播算命客户抑郁了、[综漫] 某咒术高专的最优解、
“小老弟现在是九元真仙了,我这种连诗词都写不明白的庸人,终究是被嫌弃了。
也是我多此一举了,或许我今晚本就不该来。大门就在这里,不给我开门,我又能怎样?”
王之都,原苏州浒墅关税使、苏州新兴社团势力林泰来的强力保护伞。
不但给林泰来提供了关吏身份,庇护林泰来安全度过发展前期。
还委托林泰来新设、经营木渎分关,为林泰来原始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后被迫调往“偏僻”还离家远的九江关,为林泰来与湖广粮商袁家的跨区域粮食生意保驾护航。
再后来,偶然立下抓捕逃窜反贼的军功,不情不愿的就地升为九江知府兼兵备道副使,继续为跨区域粮食生意保驾护航。
今晚,这位林泰来的前保护伞出现在了林府大门外,迫使林泰来接客。
坐在林府书房里,王之都瞥着林泰来,阴阳怪气的说:“林府门槛如今这么高了?连我都进不来了?”
林府门客顾秉谦非常及时的冲了出来,躬身对王之都谢罪道:
“都是在下的过错!在下到东家身边时日尚短,对故人不能尽都识得,故而有眼不识泰山!”
林泰来解释道:“也不全是顾先生的错,我吩咐过,今晚访客一概挡之门外,没想到你会过来。
而且我实在太忙了,确实没有见客的心思。”
王之都只当是托词,很耿直的说:“如今你大胜而归,还有什么可忙的?”
林泰来指着桌案上半尺高的稿纸,“看到没有,这都是我准备上的奏疏底稿。”
王之都:“……”
半尺高的底稿?林九元你这是准备写一份大明两京十三省六部施政总纲吗?
林泰来反问道:“怎么?你不相信我?眼下我要做的事情,实在太多了。”
王之都不信,示意林泰来接着编。
林泰来便滔滔不绝的说:“在翰林院,我要发起反清流党人渗透大整风;我要将孙继皋这个庶吉士教习废掉,考虑庶吉士教习的新人选;我还要考虑,怎么警告掌院陈学士。
在兵部,我要组建通信司,各方面事务更是千头万绪,连选址都要费尽心思。
在礼部,我要牵头筹备献俘典礼,需要协调太常寺、鸿胪寺、教坊司、锦衣卫。
在科道,先前有八名言官弹劾过我,我要想办法教训他们!
我还要收拾陆光祖、宋纁、孙丕扬三位部院大臣,争取拉一个人下马,彻底阻止清流党人的反扑。
我还要研究太仆寺的未来工作,安排能力更强的人主持太仆寺工作。
以上这些,只是我半个月之内的最优先工作项目而已,其他就更说不完了。”
王之都:“……”
大意了!没有闪!被小老弟骑脸了!
耿直的王之都不想配合昔日小老弟的装逼,岔开话题,故作愤慨的说:
“六年了,认识你整整六年了,大部分时间都在为你打工,从来没有做过我自己想做的事情!”
林泰来好奇的问:“你想做什么?”
王之都说:“我更喜欢北方气候饮食,要么做京官,要么离家近!不想再去潮湿的南方!”
林泰来纳闷的说:“这点要求,你找你二兄王司徒,或者侄儿文选司员外郎王象蒙,就能办了啊,在我这里嚷嚷什么?”
王之都郁闷的说:“他们都说,方向由你来把握。”
林泰来点了点头,“明白了!我这次一定根据你的要求,为你量身定选官职!”
王之都便告辞说:“有你这话就知足了,既然你如此忙碌,就先不打扰了,得闲喝酒!”
走之前,王之都又看了眼那半尺高的奏疏底稿。
联想起林泰来刚才要做的那些事情,再看这些奏疏,就像是看到了一大堆炸药。
这些奏疏上了后,只怕朝堂立刻就乱成一锅粥!
昔日小老弟才进入朝堂二年,严格来说还是新人,就想把整个朝堂都整顿一遍?
------------
第六百零五章 都在开会
次日早晨,司礼监文书房内少监孙永站在会极门的门廊下,抬头看着天空。
今日天气十分晴朗,似乎已经有了几分秋高气爽的气象,是个好日子。
当然孙公公站在这里的任务并不是为了观察天象,而是代表皇帝和司礼监收取大臣的奏疏。
然后大部分奏疏都先扔到内阁,也有少部分特别敏感的拿到司礼监去。
孙公公这份工作的本质其实就是过一道手,看似多余,但却具有必不可少的程序意义。
因为他代表皇权接受奏疏,然后代表皇权把奏疏发给内阁票拟。
如果没有孙公公这道程序,让奏疏直接给内阁,岂不就成了大臣直接给内阁进奏?
每天通政司都会把中外奏疏集中起来送到会极门,也有大臣亲自到会极门投递奏疏的情况。
一个长随轻轻碰了碰正在研究天象的孙公公,提醒道:“林九元来了!”
孙公公打了个激灵,立刻警惕的看向从午门缓步走过来的林泰来。
林泰来又不是在内廷当值的大臣,他到这里的唯一目的,肯定是投奏疏。
这样人的奏疏肯定是要给予最高等级的关注,容不得半点疏忽。
林泰来打了个招呼,把手里的奏疏向前递了递,“孙公公早!这是我今天要呈进的奏疏!”
孙永注视着林泰来的奏疏,脸皮直抽抽。
这些奏疏不知道具体有多少份,反正有半尺高
谁家好人单次呈递奏疏高达半尺的?
孙公公试探着说:“太祖高皇帝谕示过,奏疏须当直白切要,不许浮文堆砌。”
林泰来爽朗的笑道:“我这些奏疏都是有事说事,只是说的事情比较多,绝不是故意堆砌。”
孙公公又盘问道:“都有什么事情?”
林泰来大声的说:“弹劾陆光祖任刑部尚书时,案卷凝滞,狱囚淹留!
弹劾考功司员外郎俞沾徇私废公,帮助陆光祖考满蒙混过关!
弹劾工部尚书宋纁,在修建寿宫时,借用皇上恩威沽名钓誉!
弹劾太仆寺卿艾穆,年老昏庸,才力不及!
还有弹劾言官八人,里通外国,勾结海虏,投靠叛逆哱拜,故意诋毁出征大臣和将官!
另弹劾孙丕扬、杨俊民等大臣尸位素餐!”
卧槽!孙公公真的惊了,林泰来这奏疏若不论内容,只说炸裂程度堪比当年海瑞的《治安疏》了!
对于大臣的奏疏,文书房是不可能拒收的。所以孙公公明知是一个大炸弹,也要接过来捧在手里。
按照规矩,像这样炸裂的奏疏,要赶紧拿给司礼监然后转呈给皇帝,先让皇帝看过再说。
所以孙永也不犹豫,吩咐其他人继续留在会极门,他亲自抱着林泰来奏疏,飞快的跑到养心殿,很多司礼监大珰日常就在这里。
司礼监掌印张诚正在和秉笔太监陈矩说话,翻过林泰来的奏疏后,他也不敢耽误,起身就要转呈给万历皇帝。
但是陈矩却拦住了张诚,建议说:“不要把这些奏疏直接拿给皇爷,还是先发至内阁,让内阁拟票吧。”
张诚想了想,点头道:“言之有理。”
这种奏疏如果直接到了皇帝手里,那不是给皇帝出难题吗?
司礼监的本质工作是帮助皇帝排忧解难,而不是给皇帝增加麻烦。
然后张诚便对孙永吩咐:“就像寻常奏疏一样,把这些先送到内阁去吧!”
此时的文渊阁中堂,所有阁老齐聚开会。
首辅申时行看着其他三位大学士,开口道:“关于宁夏之征的封赏,已经刻不容缓,必须要尽快议定,早日落实。”
三阁老王家屏不满的说:“是应该早日将封赏落实了,以赏赐酬功!
不然有些人天天仗着七战七捷、登城破敌的的功劳,在外面胡作非为!”
四阁老赵志皋当即辩解说:“那毕竟是浴血沙场、为国杀敌的功臣,大战之后需要缓解心情,略微出格点情有可原,王山阴何必过于苛责?”
王三反驳道:“凭仗功劳,到处耀武扬威,肆意使用暴力,这叫略微出格?”
赵四也针锋相对的说:“确实不是什么大事,王山阴你实在太小题大作了。
若刻意因为一点小问题,就全面否定一个功臣,那谁还愿意奋勇立功?”
王三忍不住冷笑道:“在都察院和吏部这样的地方公然打人,派家丁在翰林院擅设门禁,你认为这是小事?”
赵四表情茫然,“我没听说过他做了这些事。”
王三讥讽说:“这样响亮的事情,你却假装没听说过,与掩耳盗铃何异?
内阁不是装疯卖傻、胡搅蛮缠的地方。”
赵四很严肃的,斩钉截铁的说:“我敢担保,在都察院和吏部打人这类事情,达云绝对没做过!”
王三愕然,“达云?”
赵四有点奇怪的反问:“你刚才说的某些七战七捷、登城破敌的功臣,难道不是甘肃镇参将达云?”
卧槽!次辅王锡爵本来正一边喝茶一边看戏,听到这里,忍不住一口茶水喷出来。
原来七战七捷的功臣不只是林泰来一个人,还有一直跟随林泰来左右的达云!
就连风险很大的登城,达云也是紧跟在林泰来后面第二个登城的。
砰!王三气得猛然拍案,正要说什么。
却又见首辅申时行喝道:“诸位不要再戏闹了!议论封赏正事要紧,先说将官!”
也是我多此一举了,或许我今晚本就不该来。大门就在这里,不给我开门,我又能怎样?”
王之都,原苏州浒墅关税使、苏州新兴社团势力林泰来的强力保护伞。
不但给林泰来提供了关吏身份,庇护林泰来安全度过发展前期。
还委托林泰来新设、经营木渎分关,为林泰来原始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后被迫调往“偏僻”还离家远的九江关,为林泰来与湖广粮商袁家的跨区域粮食生意保驾护航。
再后来,偶然立下抓捕逃窜反贼的军功,不情不愿的就地升为九江知府兼兵备道副使,继续为跨区域粮食生意保驾护航。
今晚,这位林泰来的前保护伞出现在了林府大门外,迫使林泰来接客。
坐在林府书房里,王之都瞥着林泰来,阴阳怪气的说:“林府门槛如今这么高了?连我都进不来了?”
林府门客顾秉谦非常及时的冲了出来,躬身对王之都谢罪道:
“都是在下的过错!在下到东家身边时日尚短,对故人不能尽都识得,故而有眼不识泰山!”
林泰来解释道:“也不全是顾先生的错,我吩咐过,今晚访客一概挡之门外,没想到你会过来。
而且我实在太忙了,确实没有见客的心思。”
王之都只当是托词,很耿直的说:“如今你大胜而归,还有什么可忙的?”
林泰来指着桌案上半尺高的稿纸,“看到没有,这都是我准备上的奏疏底稿。”
王之都:“……”
半尺高的底稿?林九元你这是准备写一份大明两京十三省六部施政总纲吗?
林泰来反问道:“怎么?你不相信我?眼下我要做的事情,实在太多了。”
王之都不信,示意林泰来接着编。
林泰来便滔滔不绝的说:“在翰林院,我要发起反清流党人渗透大整风;我要将孙继皋这个庶吉士教习废掉,考虑庶吉士教习的新人选;我还要考虑,怎么警告掌院陈学士。
在兵部,我要组建通信司,各方面事务更是千头万绪,连选址都要费尽心思。
在礼部,我要牵头筹备献俘典礼,需要协调太常寺、鸿胪寺、教坊司、锦衣卫。
在科道,先前有八名言官弹劾过我,我要想办法教训他们!
我还要收拾陆光祖、宋纁、孙丕扬三位部院大臣,争取拉一个人下马,彻底阻止清流党人的反扑。
我还要研究太仆寺的未来工作,安排能力更强的人主持太仆寺工作。
以上这些,只是我半个月之内的最优先工作项目而已,其他就更说不完了。”
王之都:“……”
大意了!没有闪!被小老弟骑脸了!
耿直的王之都不想配合昔日小老弟的装逼,岔开话题,故作愤慨的说:
“六年了,认识你整整六年了,大部分时间都在为你打工,从来没有做过我自己想做的事情!”
林泰来好奇的问:“你想做什么?”
王之都说:“我更喜欢北方气候饮食,要么做京官,要么离家近!不想再去潮湿的南方!”
林泰来纳闷的说:“这点要求,你找你二兄王司徒,或者侄儿文选司员外郎王象蒙,就能办了啊,在我这里嚷嚷什么?”
王之都郁闷的说:“他们都说,方向由你来把握。”
林泰来点了点头,“明白了!我这次一定根据你的要求,为你量身定选官职!”
王之都便告辞说:“有你这话就知足了,既然你如此忙碌,就先不打扰了,得闲喝酒!”
走之前,王之都又看了眼那半尺高的奏疏底稿。
联想起林泰来刚才要做的那些事情,再看这些奏疏,就像是看到了一大堆炸药。
这些奏疏上了后,只怕朝堂立刻就乱成一锅粥!
昔日小老弟才进入朝堂二年,严格来说还是新人,就想把整个朝堂都整顿一遍?
------------
第六百零五章 都在开会
次日早晨,司礼监文书房内少监孙永站在会极门的门廊下,抬头看着天空。
今日天气十分晴朗,似乎已经有了几分秋高气爽的气象,是个好日子。
当然孙公公站在这里的任务并不是为了观察天象,而是代表皇帝和司礼监收取大臣的奏疏。
然后大部分奏疏都先扔到内阁,也有少部分特别敏感的拿到司礼监去。
孙公公这份工作的本质其实就是过一道手,看似多余,但却具有必不可少的程序意义。
因为他代表皇权接受奏疏,然后代表皇权把奏疏发给内阁票拟。
如果没有孙公公这道程序,让奏疏直接给内阁,岂不就成了大臣直接给内阁进奏?
每天通政司都会把中外奏疏集中起来送到会极门,也有大臣亲自到会极门投递奏疏的情况。
一个长随轻轻碰了碰正在研究天象的孙公公,提醒道:“林九元来了!”
孙公公打了个激灵,立刻警惕的看向从午门缓步走过来的林泰来。
林泰来又不是在内廷当值的大臣,他到这里的唯一目的,肯定是投奏疏。
这样人的奏疏肯定是要给予最高等级的关注,容不得半点疏忽。
林泰来打了个招呼,把手里的奏疏向前递了递,“孙公公早!这是我今天要呈进的奏疏!”
孙永注视着林泰来的奏疏,脸皮直抽抽。
这些奏疏不知道具体有多少份,反正有半尺高
谁家好人单次呈递奏疏高达半尺的?
孙公公试探着说:“太祖高皇帝谕示过,奏疏须当直白切要,不许浮文堆砌。”
林泰来爽朗的笑道:“我这些奏疏都是有事说事,只是说的事情比较多,绝不是故意堆砌。”
孙公公又盘问道:“都有什么事情?”
林泰来大声的说:“弹劾陆光祖任刑部尚书时,案卷凝滞,狱囚淹留!
弹劾考功司员外郎俞沾徇私废公,帮助陆光祖考满蒙混过关!
弹劾工部尚书宋纁,在修建寿宫时,借用皇上恩威沽名钓誉!
弹劾太仆寺卿艾穆,年老昏庸,才力不及!
还有弹劾言官八人,里通外国,勾结海虏,投靠叛逆哱拜,故意诋毁出征大臣和将官!
另弹劾孙丕扬、杨俊民等大臣尸位素餐!”
卧槽!孙公公真的惊了,林泰来这奏疏若不论内容,只说炸裂程度堪比当年海瑞的《治安疏》了!
对于大臣的奏疏,文书房是不可能拒收的。所以孙公公明知是一个大炸弹,也要接过来捧在手里。
按照规矩,像这样炸裂的奏疏,要赶紧拿给司礼监然后转呈给皇帝,先让皇帝看过再说。
所以孙永也不犹豫,吩咐其他人继续留在会极门,他亲自抱着林泰来奏疏,飞快的跑到养心殿,很多司礼监大珰日常就在这里。
司礼监掌印张诚正在和秉笔太监陈矩说话,翻过林泰来的奏疏后,他也不敢耽误,起身就要转呈给万历皇帝。
但是陈矩却拦住了张诚,建议说:“不要把这些奏疏直接拿给皇爷,还是先发至内阁,让内阁拟票吧。”
张诚想了想,点头道:“言之有理。”
这种奏疏如果直接到了皇帝手里,那不是给皇帝出难题吗?
司礼监的本质工作是帮助皇帝排忧解难,而不是给皇帝增加麻烦。
然后张诚便对孙永吩咐:“就像寻常奏疏一样,把这些先送到内阁去吧!”
此时的文渊阁中堂,所有阁老齐聚开会。
首辅申时行看着其他三位大学士,开口道:“关于宁夏之征的封赏,已经刻不容缓,必须要尽快议定,早日落实。”
三阁老王家屏不满的说:“是应该早日将封赏落实了,以赏赐酬功!
不然有些人天天仗着七战七捷、登城破敌的的功劳,在外面胡作非为!”
四阁老赵志皋当即辩解说:“那毕竟是浴血沙场、为国杀敌的功臣,大战之后需要缓解心情,略微出格点情有可原,王山阴何必过于苛责?”
王三反驳道:“凭仗功劳,到处耀武扬威,肆意使用暴力,这叫略微出格?”
赵四也针锋相对的说:“确实不是什么大事,王山阴你实在太小题大作了。
若刻意因为一点小问题,就全面否定一个功臣,那谁还愿意奋勇立功?”
王三忍不住冷笑道:“在都察院和吏部这样的地方公然打人,派家丁在翰林院擅设门禁,你认为这是小事?”
赵四表情茫然,“我没听说过他做了这些事。”
王三讥讽说:“这样响亮的事情,你却假装没听说过,与掩耳盗铃何异?
内阁不是装疯卖傻、胡搅蛮缠的地方。”
赵四很严肃的,斩钉截铁的说:“我敢担保,在都察院和吏部打人这类事情,达云绝对没做过!”
王三愕然,“达云?”
赵四有点奇怪的反问:“你刚才说的某些七战七捷、登城破敌的功臣,难道不是甘肃镇参将达云?”
卧槽!次辅王锡爵本来正一边喝茶一边看戏,听到这里,忍不住一口茶水喷出来。
原来七战七捷的功臣不只是林泰来一个人,还有一直跟随林泰来左右的达云!
就连风险很大的登城,达云也是紧跟在林泰来后面第二个登城的。
砰!王三气得猛然拍案,正要说什么。
却又见首辅申时行喝道:“诸位不要再戏闹了!议论封赏正事要紧,先说将官!”
本文网址:https://www.seyuwen.com/book/99035/26191785.html,手机用户请浏览:https://www.seyuwen.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。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。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