色欲文 > 综合其它 > [天幕]皇帝聊天群 > [天幕]皇帝聊天群 第164节

[天幕]皇帝聊天群 第164节

推荐阅读:和朋友的哥哥在一起了全家都有系统,而我是唯一正常人这个Beta不正经重回千禧:开局就劝爸妈买房遗珠锦绣安宁Beta保镖不好当啊生活万岁爱后即焚快穿之恶毒女配她千娇百媚

    当然,她也一直挑帘关注天幕之言。
    此时的李隆基年仅十五岁,正在怀疑人生——为何位居昏君下游?
    见秦念说自己是皇储的次选,李隆基却并没有感到喜悦。
    倘若姑母太平公主继位,能容得下他?
    【李世民:次选?】
    【秦念:但凡早点死,以他的巅峰时期的文治武功,说不定能排进声誉前十。怎么他就没遗传你的风疾呢?偏偏就遗传了武曌的长寿。】
    话是这么说,秦念其实觉得李隆基幸亏没死那么早。
    真让他死在开元盛世,位居明君之列,那才是便宜了李隆基。
    开元盛世怎么来的?
    除了承袭前面三位明君的遗泽,以及李隆基开元时期整顿吏治知人善任之外——
    是改府兵制为募兵制,设立节镇来减少边防支出。
    宇文融括田取得相当大的成效,土地兼并问题得以缓解。
    加上命好地遇上难得的风调雨顺,也就有了被誉为封建时代盛世之最的开元盛世。
    然而与之相对的是:节度使军财政三权合一,权力迅速膨胀;向既得利益阶层妥协,开元十七年就将宇文融贬到外地,土地兼并问题迅速恶化,此后数次下诏禁土地兼并,处罚却相当轻微。
    这节度使坐大、土地兼并问题急剧恶化的后患——
    就该由李隆基自己咽下苦果。
    【李世民:……】
    【李隆基:……】
    李隆基只是开始沉溺于享乐,但并不代表他昏庸愚蠢。
    他甚至在思索秦念口中的“巅峰”是哪一年。
    是之后,还是之前?
    自己是否已经处于昏聩之中?
    他想到三年前连杀三子,又想起今年借太后忌辰之名敕令寿王妃出家。
    李隆基额上沁出冷汗。
    【武曌:既是如此,李隆基为何不能为首选?晚年昏庸之事,亦能改之。】
    太平公主掩饰好情绪。
    她绝不能露出任何对陛下的不敬之色,哪怕现在她还没有抵达皇宫。
    如此绝佳的机遇,她绝不能让其因自身的缘故而错失!
    武曌此问,并非是不愿立太平为皇储,甚至她内心已经做出了立太平为皇太子的准备。
    只是秦念说李隆基有着声誉榜前十的才能,她不问,就必然会有臣子质疑太平是因女子的身份,才得秦念看重。
    【秦念:大唐实亡于李隆基。就这么个玩意,但凡有首选,那还是别了吧。】
    【李隆基:大唐怎会是亡于朕?!】
    李隆基不能理解!
    他分明就看到了太子李亨之名,凭什么说他是亡唐之主?
    可当问完,李隆基就注意到“实亡”一词。
    ………
    李世民也是心中一惊。
    可仔细看“实亡”二字,就知道李隆基并非真正的亡国之君。
    但“实亡”更甚于“名亡”。
    正如西汉之亡不在于幼帝刘衎,而在于汉成帝刘骜。
    【秦念:你不认?老赵,朱八八,朱棣,你们怎么看?】
    【赵匡胤:确为亡唐之主。】
    【朱元璋:致使损口近三千六百万,十去其七,亡唐者李隆基无误。】
    非让在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取一人为储君,就算是朱元璋也只能以太平公主为首选。
    哪怕只是守成之君,也不至于如李隆基这般让大唐由盛急转为衰。
    【朱棣:藩镇割据之始,宋前乱世之源,皆起于李隆基。】
    【李隆基:……】
    李隆基脸色惨白。
    这三人都是声誉榜前九之君,亦是后世之君。
    损口近三千六百万、藩镇割据之始、宋前乱世之源!
    他看到了开放历史话题中的“宋太祖赵匡胤”。
    藩镇、乱世……
    李隆基只觉寒意涌入四肢百骸。
    他几乎是立即想到了他所设置的节度使!
    他的民心在此刻直跌百余位,其治下百姓皆惊恐于“损口近三千六百万”!
    【李世民:割据……竟是如此。】
    仅凭朱姓皇帝的两句话,李世民已经猜出李隆基是怎么回事。
    唯有战乱能使得“损口近三千六百万”,而起因或许就在于藩镇割据。
    而藩镇割据武将为重,就有了宋初的以人为食。
    李世民为大唐百姓而恸。
    此时的大唐人口还不到三千万,李隆基一朝却有五千多万人口,如此极盛之时,却遇上君王晚年昏聩!
    【秦念:李隆基,你的盛世不是你一人之功,是承袭李世民、李治、武曌三人的遗泽,亦是透支大唐的未来。】
    【秦念:你到晚年却沉溺于享乐,对种种隐患视而不见,透支未来获得的盛世也迅速迎来反噬——大唐在极盛之时转衰,数百年乱世自你而始!】
    为何说是透支?
    土地兼并问题暂且不谈,光是节度使制度,秦念就可以说开元盛世在武功上有着巨大的水分。
    节度使制度,是将边防压力转嫁给边镇地区,以减少中央的财政压力。
    军、政、财三权合一的节度使,权力高度集中,政务决策效率与军事指挥效率都得到空前加强。
    于是此时的唐朝不仅能收复此前的失地,甚至还能开疆拓土。
    但这就是在饮鸩止渴,将地方权力下放给节度使,从而换取短暂的盛世。
    后果也极其惨痛——
    藩镇军队久经沙场,战斗力远超中央:安禄山造反时,内地“天下承平日久,人不知战,闻其兵起,朝廷震惊”,“禄山令严肃,得士死力,无不一当百,遇之必败”。
    安禄山十一月造反,十二月就攻陷东京洛阳,第二年六月就攻陷长安。
    安史之乱带来的直接损失是三千六百万人口,此后藩镇割据成为痼疾,最终演化成惨无人道的五代十国。
    从安史之乱爆发开始算,到赵匡胤建国,期间历经两百多年乱世。
    第94章
    【李隆基:朕、朕……】
    早在四年前, 他想任命朔方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,宰相张九龄以牛仙客“目不识文字”为由极力劝阻,李隆基就罢免张九龄、裴耀卿, 拜李林甫、牛仙客为宰相。
    此后监察御史周子谅说牛仙客没有宰相的才能,李隆基就将他杖杀,并将引荐周子谅的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。
    自那以后,李隆基就很少听到难听的谏言,只能听到李林甫的歌功颂德。
    如今天幕点出大唐将要迎来巨变,藩镇作乱十去其七!
    藩镇割据……
    李隆基此刻想到了张九龄的谏言:“禄山狼子野心,面有逆相,臣请因罪戮之,冀绝后患。”
    如今张九龄已薨, 安禄山却是平卢兵马使。
    【李世民:李隆基, 你若继续如此昏聩, 不如早些将皇位禅让他人!】
    此前得知宋前乱世竟是以人为食时,李世民就深感愧疚。
    当时赵匡胤和秦念都说过错不在于他。
    如今李世民总算知道祸起何人。
    竟然就是此前民心一直在他之上的李隆基!
    想到大唐百姓何等信任这个曾孙,却在他的昏聩之下遭遇“十去其七”的兵祸,更是面临数百年乱世——
    李世民怎能不痛恨!
    ………
    而太宗皇帝这句话一出, 李隆基的民心再度骤降百名!
    李白望着天幕, 忧心于秦念所说的“反噬”。
    陛下今年五十有六, 显然已经算是“晚年”。
    但比起年龄,陛下罢免张相,重用李林甫之流才是真正的昏聩之兆。
    “反噬”将起于何处?起于何年?
    【李隆基:朕、我会立即改过!】

本文网址:https://www.seyuwen.com/book/99522/26287599.html,手机用户请浏览:https://www.seyuwen.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。
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。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